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1、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解释: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但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古都邯郸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扩展资料近义词:东施效颦拼音:dōng shī xiào pín释义: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寓意: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反义词:独辟蹊径拼音:dú pì xī jìng释义: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含褒义。示例:作家殷谦:“当然,作为主持人固然有独辟蹊径的主持风格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应该服从节目主持的基本规范的制约。参考资料来源:。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2、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译文: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学步桥: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据《邯郸县志》载: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交通极为不便。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石拱桥。取名"学步桥"是根据《庄子·秋水》篇记载"邯郸学步"的典故借题于此 。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3、邯郸学步成语故事解释

【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译文: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学步桥: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据《邯郸县志》载: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交通极为不便。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石拱桥。取名"学步桥"是根据《庄子·秋水》篇记载"邯郸学步"的典故借题于此 。

邯郸学步是尹一个成语故事?

4、邯郸学步是尹一个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有一个典故,说的是有一个人看邯郸人走路好看,他也来到邯郸学走路,学了好久也没学会,想回家的时候发现自己不会走路了,他只好爬过一座桥,从此邯郸有一个学步桥,邯郸又添新成语,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