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地理学术语)详细资料大全,沼泽的形成与类型

沼泽(地理学术语)详细资料大全

1、沼泽(地理学术语)详细资料大全

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著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其形成主要取决于地貌条件和水热状况。根据发展阶段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泽,即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沼泽。按地貌条件可分为山地沼泽、高原沼泽和平原沼泽。根据有无泥炭可分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1]世界沼泽面积约26

8、3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沼泽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沼泽最多,青藏高原次之,余为零散分布。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沼泽 外文名 :swamp 基本释义,词语解释,形成条件和原因,沼泽类型,富养沼泽,贫养沼泽,中养沼泽,沼泽生态,生活型,生态类型,沼泽动物,生物群落,物质循环,碳,氮,水文特征,利。

沼泽的形成与类型

2、沼泽的形成与类型

(一)沼泽的形成 沼泽是在许多自然地理条件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条件下形成的,其中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与水分与气温条件有关。降水丰富,地表可长期处于过度湿润状态。寒冷气候条件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但分解掉植物的也很少;而在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植物体增长加快,相应有机质分解强度也增大,甚至超过增长的数量。目前在北半球,随着气候有规律的纬向变化,沼泽和泥炭平均累积强度也呈纬度地带性分布。北极苔原地带,沼泽覆盖率50%,泥炭厚度仅20~30cm;向南泥炭厚度增大,泰加林北部沼泽分布最广,沼泽覆盖率高达60%~70%,泥炭累积厚度3~4m,泰加林地带的中部和南部,泥炭层达到最大厚度,约8~9m,但沼泽覆盖率渐。

沼泽的沼泽类型

3、沼泽的沼泽类型

根据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主要是泥碳的累积过程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泽,即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沼泽。 又称高位沼泽,往往是沼泽发育的最后阶段。随着沼泽的发展,泥炭藓增长,泥炭层增厚,沼泽中部隆起,高于周围,故称为高位沼泽或隆起沼泽。水源补给仅靠大气降水,水和泥炭呈强酸性,pH值为3~

4、5。灰分含量低,营养贫乏,故名。沼泽植物主要是苔藓植物和小灌木杜香、越橘以及草本植物棉花莎草,尤其以泥炭藓为优势,形成高大藓丘,所以贫养沼泽又称泥炭藓沼泽。泥炭藓沼泽,即高位沼泽,主要分布在北方针叶林带,由于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