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1、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CMZHHAYY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1) 案例名称:《他为什么总是欺负人》 观察班级:小班 记录方式:观察法、游戏法、谈话法、轶事记录法等

1、案例主题 小年龄幼儿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但像辉辉小朋友1样经常无理由攻击别人,还屡改屡犯实为罕见。教师1方面运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他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1方面与家长紧密联合,用讲道理,物质奖励等方式使他改正攻击行为;再1方面用同伴间的友好关系转移他攻击别人的注意。1个半月下来,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2、背景 新生幼儿入园,老师最担心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辉辉小朋友就是其中1例。屡屡用推、咬、打的方式无端欺负同伴,当老师指出他行为错误并要求他改正时,他当即表示改正,态度良好。然而不过多时,攻击别人的行为再次上演。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坐在1起,更有的家长主动向老师提出要自己的孩子远离辉辉的请求。

3、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1 晨间,早来园的幼儿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辉辉同组的孩子这时有3个,大家都在玩小方块积木。箩筐里的积木方形的多,长条的少。于是大家都选长条的玩。月月刚取到1长条积木,辉辉见状立即去抢。月月拽着积木不等送手,辉辉早就快速低头狠狠咬了对方的手。月月“哇”的哭声充满了整间活动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见很用力。如以上发生的类同事件每天无数次。有的幼儿忍气吞声,有的幼儿则以牙还牙。1次次批评,他1次次低。

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2、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1项工作职责。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园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督导、评价教师的这项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1:A教师 观察对象:小1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1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1整天也听不到他讲1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3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1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2:B教师 观察对象:中2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 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1会儿, 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3个基本环节: 1.现场观察 2.记录观察结果 3.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3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1,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3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 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2,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3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 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 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 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翔实,为进1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3,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小班幼 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也就是 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1个浮在面上,1个切入实质。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1些特点和规律。 1.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1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 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1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1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1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1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 方”。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B教师则相反。 3.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 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 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使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园长等上级部门督导、评价教师工作的要点。 1.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1个,什么撞到眼里 就观察什么。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1个代表。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1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应翔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1般包括如下内容。 a.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翔实。 这部分文字1般构成观察笔记的第1部分。 3.应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1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笔记的第2部分。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分几个环节阐述?



3、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分几个环节阐述?

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进程中,有效观察幼儿行为是了解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前提,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5步走”模式,以期为教师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提供新视角。明确观察目的,聚焦观察点1个有效的观察,必定是1个科学的观察。而1个科学的观察,必定要建立在目的性之上。带有目的性的观察,包括观察相同或不同年龄层幼儿的行为,以及观察特殊环境下某1个或某几个幼儿的行为表现等。而通过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就能帮教师优化引导方向或引导方式,使幼儿获得有效发展。所以,有效观察应从明确观察目的开始。否则,观察只是“东碰西撞”式的无效记录。案例1:刘老师想要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探究、合作等行为,所以每当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她便会认真进行全程观察,将幼儿的1言1行全部记录在册。可尽管如此,幼儿出现的建构行为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显而易见,案例中刘老师的观察点太过宽泛,没有聚焦于1个观察点,也就导致了观察目的不明确、不清晰。1个行为问题,往往需要经过连续观察之后才能发现其根源所在。所以,刘老师应在每1次观察中确定1个观察点,明确1个观察目的,方能解决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个行为问题,比如同伴合作水平等。根据观察计划确定记录方式如果说观察目的明确化是保证观察准确有效、科学合理的前提,那么确立观察计划就是实现目的的必经之路。所谓观察计划,是指对具体观察的对象及其行为的界定,对观察情境及次数的设置,以及对观察记录方式的选择等预先进行研究规划。然而,此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忽视,导致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影响教师判断,观察也成了“1时兴起”下的无效产物。案例2:沈老师最近发现多多在游戏中经常有乱扔玩具行为,就决定使用跟踪式观察法,并通过实况详录了解其行为意图。然而,多多乱扔玩具的频率并不具备规律性,所以沈老师常常在记录中顾此失彼,导致记录的次数与多多实际扔玩具的次数不符,进而无法对多多的行为进行真实客观的判断沈老师即使在明确观察目的之后,还是不能进行有效观察,究其原因,是她没有确立观察计划,致使观察记录方式选取不当。其实,要想观察幼儿行为发生的频率,适宜采用的方法是时间取样法。观察中兼顾严格度和灵活度观察目的与观察计划这两个环节准备好后,就可以正式进入行为观察了。教师最先要关注的便是观察计划的履行度,即在观察中需要兼顾计划履行的严格度和灵活度。严格度是指在实施观察中,需要严格履行观察计划,而不是将计划当成摆设,为了计划而计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1板1眼地执行观察计划。教师也需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完善观察计划,以此推进观察进程,获得最佳观察实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确保记录的客观性。换言之,观察者在操作中应避免夹杂个人主观情感,不能将个人主观臆断与客观事实混为1谈,由此才能为后续分析提供真实依据。灵活选用方法进行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幼儿,促进幼儿发展,而实现这1目的途径便是幼儿行为分析。最原始的幼儿行为资料,不但数量繁多,而且还会出现顺序颠倒、反复赘述及重点遗漏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观察者常常会毫无头绪、无处下手,更不用说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而幼儿行为分析,意在了解幼儿行为的客观事实,帮助教师透过现象解读其行为本质。幼儿行为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资料中确定与观察目的相联系的关键行为,同时以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并基于此分析阐述幼儿的行为。例如,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观察就可采用定性分析法。相较而言,定量分析则略显简便。观察者只需沿着主题脉络设计好观察记录表格,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测定,以此揭示幼儿的行为意义。例如,对幼儿某种行为及其发生频率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定量分析。在分析中,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方法,观察者都需要及时、适时地梳理分析资料,以便随时掌握幼儿的行为状况,作出相应的方案调整。行为分析并不存在万能公式,观察者需灵活机动地进行分析方法的选择。观察结果评价需科学客观在对观察结果进行评价时,既要融合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也要综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要避免教师单向评价的倾向,尽量引导幼儿参与其中,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就是说,观察结果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客观这两个基本原则。案例3:在对某幼儿拼合“鲁班锁”进行观察记录之后,面对该幼儿多次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现象,陈老师认为其动手能力不佳,就限制了该幼儿进行此类游戏的机会。久而久之,该幼儿每到游戏时间便坐在座位上,不愿参与游戏。很显然,陈老师对观察结果的评价存在以下误区:过度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陈老师聚焦于幼儿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结果,却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面对失败仍坚持尝试的品质,由此削弱了幼儿游戏的动机。其实,评价的本意并不在于证明幼儿的某种能力,而是为了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改善幼儿的学习行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所以,在进行观察评价时,教师必须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在1起。

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4、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1项工作职责。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园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督导、评价教师的这项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1:A教师 观察对象:小1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1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1整天也听不到他讲1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3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1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2:B教师 观察对象:中2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 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1会儿, 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3个基本环节: 1.现场观察 2.记录观察结果 3.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3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1,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3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 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2,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3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 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 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 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翔实,为进1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3,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小班幼 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也就是 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1个浮在面上,1个切入实质。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1些特点和规律。 1.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1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 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1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1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1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1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 方”。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B教师则相反。 3.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 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 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使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园长等上级部门督导、评价教师工作的要点。 1.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1个,什么撞到眼里 就观察什么。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1个代表。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1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应翔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1般包括如下内容。 a.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翔实。 这部分文字1般构成观察笔记的第1部分。 3.应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1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笔记的第2部分。

幼儿教师在发展评价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时的困难是什么?



5、幼儿教师在发展评价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时的困难是什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他们主动和自愿的活动。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等全方面发展。幼儿在游戏中重视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结果。但现实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组织游戏时,最关注的是“我要投什么材料?”、“我要让孩子什么时间玩”?因此,教师在设计与提供游戏材料和组织游戏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会有目的地认真地去观察孩子们近期的言行,仔细地分析孩子的言行,从而思考:“孩子这段时间爱玩什么游戏,我可以为孩子的兴趣投放什么材料”?“近期游戏中我会关注孩子什么?孩子的什么方面要引起我的重视与关注”。 仔细读过《幼儿游戏观察指导》中自由游戏的64个案例后,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观察是游戏观察指导的前提。

1、游戏前的观察 游戏前,我们要观察幼儿生活与生活中的热点,以便提供适宜的材料,刺激幼儿产生游戏的内容。以娃娃家为例: 总以为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娃娃家”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最为贴近,能使幼儿在“家”的氛围中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在游戏情景中再现生活经验。因此,在还未等幼儿入学,我们在活动室相对宽阔的1角精心布置了“娃娃家”,其中厨房、客厅连接在1起,卧室另辟1块。娃娃家用品1应俱全:煤气灶、锅碗铲勺、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菜以供幼儿在现炒菜煮饭的情境;而在卧室里我们提供了娃娃、毛绒玩具、衣服、饰品让幼儿再现为娃娃打扮的生活情境。想象是美好的,但我们没有经过具体观察,并不知道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刚入园的幼儿使用。假如,我们仅仅是提供1个家,然后观察幼儿进入“家”以后的期待,在进行材料的不断添置,我想就不需要走回头路了。所以说,游戏前的观察,可以让幼儿参与其中,更能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2、游戏中的观察 游戏中,我们要观察孩子的言行变化,并适时的介入,从而引发幼儿新的游戏的产生。 观察的核心是观察内容的确定:即看什么?思考什么?通过学习与实践总结出:在游戏中,教师应该观察的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幼儿语言发展、幼儿情绪、幼儿游戏主题产生、幼儿游戏的专注投入、幼儿对材料的使用、幼儿交往、幼儿游戏常规的发展。但,1次游戏我们观察的内容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的观察只能着重于1点。 譬如:《幼儿游戏观察指导?》案例15:当幼儿在游戏中因制作不成功而失去信心时,教师观察的是孩子对材料的使用。当孩子在使用材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找准指导的突破口,同时以饱满的热情、赏识的态度给与孩子情感的支持,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游戏继续开展。 再如:案例16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不合理的事而提出新规则时,教师观察的是幼儿游戏新主题的产生。当孩子在玩书店买1送1的游戏中,遇到店里的书寥寥无几时,游戏正处于无法进行时,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促成了孩子又1游戏主题的产生:买1百送1。

3、游戏后的观察 游戏后,我们要观察幼儿对游戏热情并且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自信心。在教师讲评和幼儿参与讲评的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孩子对当前游戏所保持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发现当前游戏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调整的方向。如:案例9中:当幼儿在游戏中长时间只担任1个角色时,教师通过游戏讲评,在全体幼儿面前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使大家都关注和赏识该孩子,从而激励该孩子参与游戏的自信心。 游戏中教师的有效观察与回应策略,对幼儿游戏中的游戏内容的产生与发展、幼儿游戏时的专注度、幼儿游戏中的创造性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游戏过程中,需要两位教师共同配合,分工观察,将集体游戏情况与个人特别行为观察相结合。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6、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CMZHHAYY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1) 案例名称:《他为什么总是欺负人》 观察班级:小班 记录方式:观察法、游戏法、谈话法、轶事记录法等

1、案例主题 小年龄幼儿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但像辉辉小朋友1样经常无理由攻击别人,还屡改屡犯实为罕见。教师1方面运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他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1方面与家长紧密联合,用讲道理,物质奖励等方式使他改正攻击行为;再1方面用同伴间的友好关系转移他攻击别人的注意。1个半月下来,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2、背景 新生幼儿入园,老师最担心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辉辉小朋友就是其中1例。屡屡用推、咬、打的方式无端欺负同伴,当老师指出他行为错误并要求他改正时,他当即表示改正,态度良好。然而不过多时,攻击别人的行为再次上演。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坐在1起,更有的家长主动向老师提出要自己的孩子远离辉辉的请求。

3、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1 晨间,早来园的幼儿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辉辉同组的孩子这时有3个,大家都在玩小方块积木。箩筐里的积木方形的多,长条的少。于是大家都选长条的玩。月月刚取到1长条积木,辉辉见状立即去抢。月月拽着积木不等送手,辉辉早就快速低头狠狠咬了对方的手。月月“哇”的哭声充满了整间活动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见很用力。如以上发生的类同事件每天无数次。有的幼儿忍气吞声,有的幼儿则以牙还牙。1次次批评,他1次次低。

相似内容
更多>